TOP
理论学习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教育改革迈向“深水区”——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
发布时间:2012-03-14 作者: 浏览次数:126

 

   2010年7月,新世纪第一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为国人描绘出一份美好的教育蓝图。一年多来,各地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情况怎样?教育改革又有什么进展?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

教育优先发展:投入首当其冲

记者:投入成为衡量教育优先发展的一块试金石。今年,就要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据您了解,这个目标各地完成的把握有多少?

张力:4%目标是改革开放近20年数次写入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及全国教育事业规划的唯一指标,是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体现。国务院为此专门部署4条措施,一是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二是提高财政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三是提高预算内基建投入用于教育比重,四是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而且,在界定中央本级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责任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差异。应该说,各地工作部署基本到位,只要地方政府重视落实,履行好各自责任,完成是有把握的。

预计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50万亿元,4%就意味着财政性教育经费两万多亿元,社会将更加关注钱能否用好管好,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和满意度,在财政投入5000亿元、1万亿元的条件下是不同的,在两万亿元乃至更多万亿元的条件下也会不同。所以,要保持财政经费比例不下降,进而争取有所增长,都需要健全的制度;要保证财政经费使用合理,并产生最佳效益,更需要健全的制度。

从“施工图”到“宏伟大厦”,需要共同努力

记者:对目前的教育,有人表示:“浅水区”容易改的大都改了,剩下的都是“深水区”中的难题。既然是难题,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您认为目前改革的力度怎样?对目前的改革氛围有怎样的评价?

张力:目前教育改革呈现扇面推进的态势,也就是说,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由于改革从启动到见效存在着时间差,所以当媒体报道各方面教育改革时,不易在社会上形成整体性感受。比如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校,本科高职各半,近一年来纳入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的高校不过一二百所,要让试点取得成效并辐射到其他高校,既需要不懈努力也需要一定时间。当然,教育改革进度也不平衡,有些地区对贯彻国家和省级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意图,还缺乏因地制宜、发挥创造性的自觉,“不想改”、“不会改”、“不敢改”的现象时有发生。相比之下,社会对教育改革期望依然很高,所以说,有了教育规划纲要的“施工蓝图”,能否盖成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大厦”,还需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目标实施:保障措施前所未有

记者:明晰并落实政府的教育责任,难点热点问题才有希望根本解决。在保障落实方面,纲要提出了明确责任目标,制定配套政策等几大设想。就目前进展而言,您如何看待各方职责定位?督查、评估是否起到作用?

张力:所谓纲要,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行动准则、职责规范。近一年来,以国家级教育规划纲要为基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编制发布了各自的教育规划纲要,各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职责定位基本清晰。各级教育规划纲要都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作出部署,诸如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教育信息化、依法治教等,直接关系实现中长期目标任务所需资源及其配置方式。其中,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将是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条件。国家级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建立健全层级监督机制,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包括舆论监督),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这些要求也都迫切需要落到实处。(来自:光明日报数字版)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