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潍院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潍院要闻

潍院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潍院要闻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中共开放精神
发布时间:2016-03-11 作者: 浏览次数:70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中共开放精神

人民网北京3月10日电(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日15时,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华尔街日报记者提问:你去年说西方价值观的教材不适合课堂,希望你可以解释一下,西方价值观具体是指什么?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好像是西方的一个概念吧?另外,教育部对这些有西方价值观的教材如何处理?

袁贵仁:你知道,马克思不是中国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开放精神。我们党把科学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确定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一旦确定了,就坚定不移。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我们所说的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价值观,我想这是你刚才这个问题表面上的意思。实际上你是想知道,中国政府或者教育部门是如何推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或者换句话说,你说的是我们通常讲的学校的德育问题。

我可以这样说,中国有着重视德育包括你刚才说的价值观这样的优良传统,“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这是中国学校和教师教育活动的宗旨和根本。我们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如何加强德育,就是包括你刚才讲的思想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三个方面:

在内容上,我们强调坚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国革命传统教育,这是我们一贯的方针,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和方向。

在方法上,我们强调融入和贯通。融入就是把我们的指导思想、原则、宗旨融入到各类课程之中,贯通就是要把它贯通到大中小幼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我们还特别强调实践、体验,要着力抓好志愿者服务、抓好劳动教育,使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接受我们的价值观,来接受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

在功能上,我们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要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推进,因此我们认为,家风、校风、政风、行风,包括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党风,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认为,教师的为人师表、家长的以身作则、国家公务人员和社会名人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记者也是名人,因为你们出面的场合机会比较多,许多人都认识你们,我们这些人的榜样示范十分紧要。因此我们强调,在中国的教育中,要高度重视不断改进我们的德育工作。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是有理想、有担当、有抱负的一代,是可以也应当大有作为的一代,他们会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为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怎么看中西方教育异同?袁贵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人民网北京3月10日电(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日15时,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香港中评社中评网记者记者:我们知道去年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中国老师在英国支教的一个场景,这也引发了大家对中西教育的讨论和对比,请问部长,您怎么看中西教育的异同呢?

袁贵仁:看过BBC拍摄的关于中英教育的纪录片,说明你对这件事情很关心。首先要说,他为什么要拍这个片子,那是因为在2009年和2013年,中国上海学生参加OECD组织的PISA测试,两次均获世界第一名,这件事情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关注,对中国教育的兴趣,特别是中国是怎么组织教学使他们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由此引发了关于中外教育模式对比的讨论。BBC这个片子拍的内容如何暂且不论,但是它确实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中国有悠久的、优秀的教育传统,我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这个要概括起来,专家们可以概括得很多,但是我想,基本上应当说,中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比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比较注重行为规范的养成,再加上中国老师和学生的辛勤、刻苦、勤奋,我们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培养出了一些优秀的人才。

但是,我们确有自己的不足。比如,我们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不强,实践能力不足。这种看法在改革开放以来,在九十年代初,在中国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当时就发现,我们有我们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强调,要推进素质教育,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些方面,应当说西方有些国家有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应当立足中国大地,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借鉴各国有益的、成功的教育做法和经验,由此把中国的教育办得更好,由此也对世界教育作出中国的贡献。

(来自:教育部网站)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党委宣传部